您的位置: 首页 > 走进城墙 > 最新活动
护城河改造项目
信息来源:行政办 发布日期: 2017-04-24 10:52:00
西安护城河位于城墙外侧,全长14.6公里。上口宽14.5米至54米,河底宽3.9米至24.6米,河槽深4米至15.5米。其中东南角最高,西北角最低,建有桥梁28座,护城河水源由两部分组成:一是原水,即大峪水库原水和黑河金盆水库城市供水退水,每年可供1000万立方米;二是中水,每年可供水500万立方米。由于护城河承担着周边35.64k平方米城市排污防汛的重要功能,其水容、水质受到了较大的影响。同时,也存在环境杂乱、设施陈旧等各类问题,生态环境亟需改善。
历届省委省政府、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护城河保护及环境提升工作,曾于上世纪80年代起先后实施了5次规模化的整治清淤工程。2004年,西安市委市政府确定护城河的提升改造原则为“全面截污,改善水质;适度提高,形成水景;维持滞洪,保证渡汛;体现人文,便于管理”。11月,启动实施1.285公里的护城河综合提升改造(东门一建国门段)试验段工程,于2006年4月建成开放。2013年元月,启动实施2.386公里的护城河综合提升改造(建国门一南门段、南门一朱雀门段)示范段工程,于2014年5月建成开放。工程受到了各级领导、市民、游客、媒体的一致好评。
目前,已有3.9公里河段得到系统治理提升,水质得到显著改善,环境得到全面美化,为城市排污及水景观体系的完善,以及城墙历史文化风貌的立体展现,发挥了突出的示范效应。但是,由于城市水利工程的复杂性和特殊性,尚有10.7公里剩余河段面临治理。早日启动剩余河段的治理工程,实现古城人民“碧水环郭,清流绕城”的生态梦想,是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心愿和奋斗目标。
在新的历史阶段,护城河的保护传承,不仅要解决一系列的现实难题,更需要破解传承文明、承载城市功能、融入现代城市发展的重大命题。
2016年,以陕西省水利电力勘测设计研究院担纲的设计方案完成。方案以“保障防汛、抬高水位,形成水景、改善水质,节约用水、修复生态,优化交通、智能管理”为设计理念,先后于2015年6月、2016年3月通过了专家论证会、评审会,市规委会吕仁义委员、省文化遗产院周萍院长、市规委会梁锦奎秘书长、省水利厅孙平安总工、市政设计院刘丽芬总工等专家,以及市规划局、建委、市政局、水务局、文物局、地铁办等单位领导参加了论证、评审。6月30日,曲江管委会呈报专文请示,将工程方案报送市政府审定。9月30日,市政府赵敏副市长召集规划局、建委、市政局、水务局等相关单位,再次对方案进行了讨论。
护城河全段共分8个阶梯水域,已建成3个阶梯水域(东门—建国门、建国门—文昌门、文昌门—朱雀门),后续段改造将新增5个阶梯水域。5个水域蓄水量约116万立方米,全段最大蓄水量将达162万立方米。通过河道综合改造,使雨污水与景观水分离,减少污染,有效解决城市防汛与河流景观之间的矛盾。
作为“八水润西安”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,作为重大文物保护工程、文化旅游工程、民生建设工程和生态建设工程,护城河下阶段的综合提升改造长度达10.7公里,拟进行水系规划,分段建坝,实施雨污水箱涵扩容改造(或修建双层河道)、桥梁景观及加固、河道防护、水源管理、水质保障、水体治理、供退水系统、水位提高、亲水平台、水路码头、护坡景观、城墙本体文物保护等综合提升改造措施。同时,梳理完善环城林带园区绿化、亮化、道路及服务设施,全面提升护城河内外岸林带景观,有效建立护城河历史风貌游览体系,提升城市公共服务功能,打造城市休憩生态空间,使其成为美丽西安的都市名片。
(责任编辑:朱晓静)